知名電商平台蝦皮日前發生標錯價事件,業者原本想取消全部訂單,改發折扣券,卻引發消費者反彈,全國有超過1200件消費爭議申訴。在消保官介入協調後,業者同意依照原訂單內容履約,消費者可用原本下標價格來取得商品。
知名電商平台蝦皮日前發生標錯價烏龍,原價200多元的蛋塔禮盒與8入衛生紙,都標成30多元,造成民眾搶購數萬份。業者原本以取消全部訂單、改發折扣券補償的方式處理,但引發消費者反彈,北市府受理近300件消費爭議申訴,全國更有超過1200件。
北市法務局主任消保官楊麗萍說明:「消費者所收到的他這筆訂單,最後賣家回覆給他的狀況,賣家寄給他的發票或是什麼商品的憑證,或是序號、兌換券,依這些狀況判斷這個契約,在他們雙方間已經成立的話,那這個賣家他就要履行。」
消保官指出,檢視交易流程後,判定此案的契約已經成立,業者不能片面解約,標錯價也要認賠出貨。在協調之後,業者發出新聞稿表示,願意承擔標錯價格的疏失,消費者可用原本下標金額取得相關產品,以及延長先前折扣券的使用期限。
有民眾認為:「算是一個息事寧人的處理方式吧。」、「當下沒有(處理)很好,但如果說事後補償,應該消費者大部分都可以接受。」
不過類似事件中,也是有業者選擇不賠償的案例,像是2009年電腦廠商兩度標錯價、2019年球鞋品牌把原價4500元的鞋款標成999元,都沒有出貨。但旅行社將日本團費錯植成打一折、衣服品牌將商品標成0.1折,或是肉乾品牌標錯價,都照常出貨、出團。消保官建議,消費者在網購時,要記得留著下單憑據、標價截圖等證據,以證明契約成立,才不會讓權益受損。
本件涉及電子商務平台上誤刊商品標價之法律效力問題。
近期發生多起電子商務平台標錯商品價格引發消費爭議案件,如在今年五月,亦發生全國電子將手機標錯價格之新聞。而在本新聞中,電商蝦皮將商品兌換券之價格標錯,使得原本新台幣200多元之商品價格變為20至30元。商家面對這種失誤,除了考量商譽之外,亦必須評估是否依照錯誤標價給付商品。就此,牽涉到法律上對於錯誤標價的認定。
原則上,我國法院實務是將在購物平台上刊登之商品品項、規格、價金等訊息,認定為廣告型錄發送性質之要約引誘,而非要約。買家在蝦皮購物平台所下之訂單,僅係向賣家為訂購之要約,賣家可承諾而產生寄件編號,亦可拒絕而取消訂單。因此,消費者下訂單時,才是提出要約的時間點。契約是否成立,取決於訂單是否被接受。而本案中蝦皮選擇取消訂單,則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契約並未成立,原則上,蝦皮是不需要給付商品,而可選擇退費處理。
若有電子商務平台相關合約審閱、消費糾紛等問題,均請洽浩富專業法律團隊。
原新聞出處:【公視新聞網 2021/03/20】